人工智能和存在危机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进的会留下,落后的会消亡。
AICG
去年的 AICG 逐渐发展到今年,从 Noval Ai 的泄漏到现在的 ControlNet1 技术,AI 绘画正在逐渐杀死商业美术的从业人员。 AI 向人类证明了大模型神经网络可以击败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正如 1997 年深蓝制霸国际象棋,2016 年 AlphaGo 击败李世石,人类在画画方面的技艺被人工智能无情的击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AICG 的发展比 AlphaGo 和深蓝更为恐怖,后者代表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前者则代表着批量化廉价生产和手工制作的对抗。 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工业革命的例子告诉我们先进的廉价生产力必然战胜落后的手工生产力,后者会毫无疑问的败下阵来。目前人类还能引以为傲的可能是真正的人类艺术。 不过还有一句话说得好,“博采众长,方成大家”,学习了全世界画作的 AI 是不是也能被称为“大师”呢。
2022 年底的 ChatGPT2 更进一步,相比于 AI 作画,它能使用自然语言和人类对话。 不光如此,由于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并且随着千禧年互联网的发展,2010 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各种想法已经被记录在了网络上。 互联网上有巨量的语料可供 ChatGPT 学习。ChatGPT 已经可以胜任很多重复性的文案工作了,例如格式确定的公文、广告文案、各种车轱辘话的文件。
我就用ChatGPT应付了不少浪费生命的无聊文件。 AI 画图也很好玩,输入prompt之后,笔自己画画 ´ ▽ ` )ノ
在 V2EX 上有一个挺火的帖子,ChatGPT 的到来,我们处在时代拐点的边缘了吗?。 现在看来,我们就处在风口浪尖上。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低代码产品,面向的是不太懂得编码的人员,这些产品都希望用尽量直观的方式生成出较为通用的业务逻辑。 编写代码的工作,编写复杂软件的能力都能抽象成所谓的“人机交互”,和普通用户鼠标点来点去,模块拖来拖去在交互层面上并没有区别。 程序员的工作似乎很简单就能被 AI 取代,通过更简单的自然语言生成复杂逻辑的技术被称为program synthesis(下称程序合成)3。
现在我们所说的编程是程序员编写代码,通过“解释器”生成机器所能理解的东西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的最终输出是满足我们人类需求的某一项工作。 例如,我们需要信息聚合,于是有了 rss 和 rss 阅读器;我们需要方便的操作硬件,于是有了操作系统来替我们做内存管理和进程调度;我们不想再写汇编了,于是出现了 CC 帮助我们将 C 代码转译为汇编程序。 程序合成的阶段性目标是在程序员和解释器之间插入一个更高级的解释器,比如现在的 ChatGPT,程序员可以用更加通俗的自然语言去描述需求,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现在看来,虽然还有一些小瑕疵,但是我们似乎已经接近了这个阶段性目标。我的身边有些有编程基础的同学,虽然不太懂 swift,但是在 ChatGPT 的指导下用了一天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应用; 也有使用 Unreal Engine,让 ChatGPT 解释源码,并生成一些游戏代码的;根据网传,甚至有完全不懂代码的人能借助 Chatgpt 写出自己的游戏。这是人机交互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带来了新的“人民战争”—— 借助 ChatGPT 或者它更强大的后来者,人人都可以快速上手并开始“编程”。 诚然,这个阶段要进行编程依然需要很多计算机体系、网络方面的知识。但是很多的需求只是让程序员来充当人力胶水,把各种中间件连接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写一些上层的逻辑(感谢中间件的维护人员负重前行)。 这种胶水工作似乎挺适合让 AI 来帮忙的。
存在危机
AICG 的发展如此迅速,让我不禁怀疑起编程的工作会像绘画一样被 AI 突然替代。过春节期间,看完了流浪地球 2、三体电视剧、狂飙。 看完了之后感觉到一阵空虚。电视剧中的主角要不抱着某种信念,要不怀抱大义,他们看起来都有着目标,并且很坚定的冲着目标努力。 怀着对未来的迷茫,我想起了人人都会问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生生活不尽如人意,我感觉我陷入了一种存在危机。“存在危机出现的首要标志就是,你开始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荒谬”5。不加思考的顺着社会大流走,是一种自欺。 学习、工作、结婚、生活,从前看来既定的路线,突然让我质疑起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呢,如何才能活的更加有意义呢?人来到世上没有带来什么,死后似乎即使留下什么也和自己没关系了。 古人就有了这样的疑惑。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归根到底,到底什么叫做有意义的生活?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的父亲认为付出是有意义的,正因为他和母亲在我的成长中付出了许多,才使得亲子之间的亲情如此深厚;我的室友认为与人交流,生活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去运动去挥洒汗水是有意义的。
《死亡诗社》里“活在当下”,挑战古板教条是有意义;《飘》里面斯嘉丽意识到守护土地是有意义的6; 我一直很喜欢看的《日常》,“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正揭示了平凡的活着本就是一种意义。
前些天在寝室里看了一部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7(已加入奥斯卡提名,非常好看),其中的一位男主就陷入了存在危机当中,随着年岁渐高,他逐渐希望自己死之后仍然能在世界上留下痕迹。 “如何有意义的活着”,和“如何有意义的死去”这个时候似乎成为了相似的命题。 对他来说,此时生活的意义就是作出足以载入史册的乐章。 存在主义的世界是荒谬的,意义是由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的意义似乎各不相同。
实践出真知,做了才能乐在其中,我现在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既然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那我就应该多加尝试,努力去寻找意义。我相信,寻找意义的过程一定会很有意思。
总结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也是我梳理自己这几个月嘈杂想法的过程。从人工智能到我的存在危机,跳跃很大。但是当科幻走进现实,尤其是当机器可以替代我们的 社会分工 时,我似乎不得不重新拾起更本源的问题。
我记得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写过一片作文,畅想过未来的生活,也曾经在刚刚意识到“死亡”这个抽象词语的真正含义时,想象死后的世界,并且懵懂的想着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哪儿。 这些想法,之后在我看着星空,看着泥地里的蚂蚁搬家,听着蓝色多瑙河,看《2001 太空漫游》时,一次次的在我的脑中浮现。最近这段时间,这些想法浮现的尤其强烈。
在这儿分享,与君共勉。